在中医看来,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,不能一概而论地单纯采用活血化瘀或温阳散寒等常规治法,需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辨证。
就像门诊之前的一位患者,皮肤硬化紧绷伴关节僵痛多年,遇冷或情绪波动时症状明显加重,局部皮肤可见蜡样光泽。并伴有四肢不温、指端青紫、腰膝酸冷、口干不欲饮、胸闷脘痞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。舌质淡暗,体胖大边有齿痕,苔白滑腻,脉沉细涩。
根据其皮肤硬化、关节僵痛、指端青紫等症状看,似有寒凝血瘀、经络阻滞的情况,然而此前服用阳和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,仅初期症状稍见缓解,久服则效果不显。
这是怎么回事?
仔细分析舌脉与症状:虽见舌质淡暗、脉沉细涩,提示阳虚血瘀之象,但舌体胖大齿痕、苔白滑腻,伴四肢不温、大便溏薄,更是脾肾阳虚、寒湿内蕴的表现。阳虚不能温运四末,水湿不化,浸淫肌肤,加之寒凝血瘀,导致皮肤失养、腠理痹阻,形成“皮痹”之证,实为本虚标实——脾肾阳虚为本,寒湿瘀阻为标。
展开剩余62%阳和汤、身痛逐瘀汤等虽能温阳活血,但侧重于通络散结,健脾化湿、温补肾阳之力不足,未能全面兼顾中下二焦之虚与湿浊内困之机。仅遵循“寒者热之”“瘀者行之”之则,而未重视“脾主肌肉”“肾主温煦”及“湿性黏滞”在病机中的关键作用,故初服略效,久服无功。
此时正确治法,应在温阳散寒、活血通络的基础上,加强温补脾肾、化湿软坚,方能标本同治。
因此,拟方如下:附子、肉桂、干姜、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薏苡仁、桂枝、细辛、当归、川芎、鸡血藤、乳香、没药、杜仲、桑寄生、鳖甲、浙贝母、白芥子、甘草。
方中:
附子、肉桂、干姜温肾暖脾,助阳化气;
黄芪、白术、茯苓、薏苡仁健脾益气,渗湿和中;
桂枝、细辛温经散寒,通达营卫;
当归、川芎、鸡血藤、乳香、没药养血活血,化瘀通络;
杜仲、桑寄生补益肝肾,强筋健骨;
鳖甲、浙贝母、白芥子软坚散结,化痰通痹;
甘草调和诸药,益气和中。
结果如何?
患者服药一月后,皮肤紧绷感减轻,关节活动较前灵活,四肢转温。续服三月,局部皮肤渐见软化,指端青紫改善,体力与食欲明显增强。
此案例说明,硬皮病虽表现为外症皮痹,根源却在脾肾阳虚与寒湿瘀结,需以温补脾肾、散寒化湿、软坚通络为法,不可单执活血温经而忽视整体阳气的振奋与湿邪的化解。
发布于:北京市